让我们说中文
Posted: 2025-09-10
我一直不咋用中文写东西。要问为啥,原因我倒是能讲清楚。
首先就是初中语文课真是把我燃尽了。八百字和八百米真是能害死人的两条天际线,一个物理上,一个心灵上(手臂也算物理吧)。各种令我怀疑人生的作文题,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把现有的素材套上去,反反复复地写着各种幼稚可笑的话语……似乎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让阅卷老师的眉毛往上抬抬,打个高分。反观英文,到高中前都没有真正地写过东西。那些不到一百词的英语作文都不算东西,翻译题干就完事了。我用英文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文字,比如 OC 文和漫画。中文漫画倒也画得不少,但英文写的东西总是更贴近我内心的。(还有一点就是英文的话我爸爸妈妈不会偷看,因为看不懂。)
第二点就是阅读。我总是读英文书更多一些。像比较流行的《猫武士》、《哈利波特》这些书,我要是能读懂原版那肯定读原版好啊。中文的书,我有点印象比较流行的就是《查理九世》、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和《笑猫日记》系列、还有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了。记得有一次小学阅读课上,老师给我们发了沈石溪的一本书,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说他好早就想要这一本了。这些书的共同点都是我当时看提不起兴趣,就又回去看英文书了;现在回想起来,能记得的部分就是依托勾式。比如《查理九世》里我记得当时跟同学借了一本标题好像是“稻草人之乡”,反正就是这个小镇里有一个什么神奇物质,小孩喝了能变完美,所以很多人就把小孩蒙鼓里,搬到这里来,让他们变完美。到最后真相揭露时,主角(还是旁白啊)说他们都是护子。好吧。我现在想起来那就是,没有一个家长会以“永远活在这个小镇里”为代价换取小孩变完美好不好,这个唯一经济支柱就是这种神秘物质的地方哪有工作做啊?变完美了也没用好吧。杨红樱的东西没太大印象了,沈石溪那更是依托。
而且,很多儿童文学我都感觉有股淡淡的机翻味?这个在电视节目里更明显,尤其是很多台配动画。要不是他们的口音纯粹像机器,要么是机器就是按照他们的口音来做的。上了初中后,很多要求的名著阅读那是当然不会读的,纯看考试攻略。我看过的最后一本中文小说是高一的时候看的《活着》(没算上《偷书贼》因为是译本,我还想把英文原版补上呢)。后面基本上都是看的勒卡雷了。我原先觉得很多那种“正经”的汉语文学(如初中必读)都过于晦涩难懂,但想想,勒卡雷对于英文的难懂程度不也差不多吗?所以不是读不读得懂的问题,还是想不想读。我觉得很多小时候没认真读的书可以拿起来重新看看,但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杨恒均的《致命三部曲》也老早就想看了,毕竟好到能把作者送进去的书到底能多好??但我很担心这个作者的写作水平,毕竟网文。)
呃,所以就是这俩主要原因,一是写得多二是读得多,导致我一直爱用英文写东西。
我也期待某一天我能用维语读东西、写东西。为什么要学维语呢?我自己实际上也不太清楚。很多人学语言的动机是觉得它很美,或啥的。我当初想学法语是因为喜欢《丁丁历险记》。但维语,我觉得它难听死了好吧。喜欢歌是一方面吧,但也只喜欢那一首歌。还有就是就感觉学维语的人真的不够多。全世界都在学法语等西方语言,不缺我这一个(岌岌可危的多邻国连胜……我的 619 真的不想断啊啊啊)。而维语,连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汉族人都不一定会一些基础词汇。而且学了维语,乌兹别克语就唾手可及了。
附上那首歌的歌词(维语基础教程里附的阿布达拉·阿卜杜尔汗的版本):
شۇ چاغلار
بۇلبۇللار سايرىشامۇ،
گۈلشەن بولمىسا.
قىز-يىگىتلەر ئىزدىشەمۇ،
مەيلى بولمىسا.
ھېچبىر كىشى ناخشا ئېيتماس،
دەردى بولمىسا.
مۇھەببەت ئوتى يۈرەكنى،
پارە قىلمىسا.
بۇلبۇللار سايرىشار،
گۈلشەنلەر ئارا.
شوخ گۈللەر تەۋرىشەر،
مەيىن شامالدا.
سەن كەتتىڭ، مەن قالدىم،
غەمكىن شۇ چاغلار.
خوش دېگەن ئاۋازىڭ،
ھېلى يادىمدا.
每一小节都重复了两次。
哈哈,不是说好了说中文吗,怎么又开始维语了。就是想找借口练练维语拼写和打字吧。可能有错,勿喷。